歲月如流,田野微風過。有人說:“春雨潤物細無聲,時光終會記得耕耘者的名字。”萬物生長,總要有人用泥土鐫刻希望,才看得見高樓背后的綠意。

互聯網的浪潮,一浪復一浪,把城市推向繁華,也把鄉村拉近了世界的心臟。最近,越來越多的人在問:當抖音伸出橄欖枝,扶持三農,我們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新農人,來到抖音,真的能掙到錢嗎?

我曾經也有這樣的疑問,也曾站在土地邊上,望著手里的手機發呆:這屏幕里的熱鬧,怎么才能跟大山后的小麥小菜小豬仔相遇?

有個鄰村的李大哥,五十來歲,說話口音濃重,手指頭全是厚繭。他第一次直播,是在一個下雨的清晨。屋檐下,他舉著一顆剛挖出來的紅薯,憨厚地說:“看看,咱這土疙瘩,不施化肥,不打藥,干干凈凈。”那天,他只有三個人在線,卻像給全世界講了家鄉的故事。沒想到幾個月后,他的粉絲悄然變多了,每次挖紅薯,總有人留言:“李大哥,今天有啥新收成?”

正如詩中所言: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”現代的“東籬”,可能是手機背后的一片田,更是一顆跳動不息的希望心臟。

抖音扶持三農,不只是把鏡頭對準泥濘小路和莊稼地,還給每一位農人提供了一張通往更廣闊天地的船票。有人學著剪輯短視頻,有人帶著手機穿進果園,有人把從前賣不到好價錢的土特產,賣向了千里之外。

許多人心憂,網絡浩瀚,誰會看我們的老房子、柴垛和牛羊?可你忘了,城市久了,人們比誰都渴望真味。土豆燉肉的土氣,泥巴上沾著陽光的番茄,多少人想起童年,只因刷到一則鄉村日常。

可是,掙錢這件事,從不只靠運氣,更要靠久久為功。

有人心急火燎,拍了幾條視頻沒有流量,就說“三農難,賺錢難”;有人耐住性子,一邊種地一邊學習,把收菜、喂雞、趕豬、插秧拍成生活的詩篇。他們或許慢熱,但注定走得遠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,這理兒從沒變過,只不過,今天多了一塊能夠被更多人“看到”的田。

在抖音上賺到錢,有人靠才藝,有人靠顏值,而三農人靠的是樸實、真實,還有那種從土壤深處生長出來的溫度。你要相信,這世間最難偽造的,是一份帶著泥土芳香的誠意,是一句來自炊煙人家的鄉音。

同樣也要明白,并非所有種下的種子,都能開花結果;并非每一次直播,都能迎來喝彩。有人失意收場,有人逆風翻盤。路在腳下,風雨兼程。

所以啊,如果你是農人,準備在抖音上一試身手——

請帶著你的故事,帶著勞動的熱汗,帶著那份無人可替代的鄉愁。

請別只想著賺快錢,別只盯著流量和訂單,把你的眼睛,投向每一位愿意聆聽鄉村聲音的人。

請相信,好內容不會被埋沒,善良和真實總會得到回報。只要你愿意分享,愿意堅持,把泥土里的 ** 拍出來,大山外的知音,不在少數。

也許,有些夢注定曲折漫長。但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只要肯俯下身子,與土地共呼吸,再艱苦的路,也會等來彩霞滿天。

人問:抖音扶持三農,能不能掙錢?

我答:付出一分汗水,收獲兩分感動。愿你在時光的田壟里,用鏡頭收獲屬于自己的金秋。

不是嗎?有夢為馬,不問前程。點個贊,讓更多的鄉音與希望傳遍遠方。